當前位置:首頁 > 讀書筆記 > 手機訪問:m.u522.com
來源:www.aid-ent.com時間:2016-07-29
《余秋雨散文》讀后感2000字
從古至今,國內國外,先哲們用各種文字和言論告訴我們:讀書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!這是毋庸置疑的,也是我所深信的。然而書是個極大的概念,凡是印有字并且被裝訂成一個本子的,大概都可以被稱之為書。
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很淺。小時候只看故事書,尤其是童話書,唯一一本《唐詩三百首》算得上有涵養,但那是我兩三歲的時候老媽教的,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;后來不知原因地特別喜歡作文書。按理說,初中寫作文,比小學困難,似乎也更重要,但初中三年也才賣了兩本作文書,小學六年買的一定遠超過四本,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,有的甚至可以看兩遍。大概三四年級的時候,除了作文書,還特別喜歡看校園小說,最崇拜的人是楊紅櫻,她的《淘氣包馬小跳》系列最為出名,書一本一本出,我們一本一本看。那是在圖書館借書,這樣的書快則一星期,慢則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完。
現在回想起來,小學的我眼中的書也就是這樣了。當然也會接觸重量級的四大名著和各國著名小說,但那些都是做奧語的時候遇到的,我了解到的也只是題做多了就記住幾個主人公,僅此而已。當然我也嘗試去看,然而結果是《紅樓夢》和《三國演義》的書簽永遠夾在第一回的后面;《愛的教育》和《童年》接觸了一點,但在第二次(因為初中有要求,后面會提到)接觸之前,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們講了些什么。不再舉例,總之就是這么個情況。當然,如果每個人都跟我一樣,那也沒什么好講了。但那時我們班就有這樣的能人,對四大名著極其精通,外國的小說也頗有了解。我自愧不如哪!
在初中的我的世界里,書,除了名著就是名著。暫不提半本半本地看過一些,也就只有看看雜志的份了。加之初中的寫作要求與小學相比完全提高了一個檔次,因此初二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那兩本作文書。相關地,會讀一些短小而精致的文章。初三時間又緊,沒什么空,這樣一來,初中三年,我也沒什么特別的收獲了。
我說我書讀得淺,就是這么一回事了。
二
終于有那么一天,情況發生了變化。
去年暑假,隨著新版《三國》和《紅樓夢》的熱播,我居然破天荒地開始接觸它們,喜歡它們,最終愛上它們。白天看電視,晚上再對著書看,一個個人物形象見見豐滿起來。我怎么都想不到,千方百計想認識他們,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相知。
我把這件事視為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。畢竟,我補上了這節落了好久的課。更讓我興奮的是,我終于喜歡上大氣的書了,名著離我不再遙遠了!我忽然覺得,也許朋友們說的沒錯,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,在某些方面很幼稚(雖然我每次都不承認)。初中三年學到的知識,足以讓我對春秋戰國和封建社會的情況大致了解,這樣才能高興地接受我的兩位新朋友啊!
也許是從那個時候起,對歷史更感興趣。誰說女生不喜歡看打仗?我就特別喜歡《三國》里人們的斗智斗勇,特別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較量,精彩極了。我越來越喜歡以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,像《美人心計》、《明宮謎案》等,都可以從中找到那個朝代的影子。
只不過,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夠多,也不夠大。
高一第一學期,我繼承初中的喜好,依舊看一些辭藻華美,抒情性強或是形式新穎的文章,只是多了一本張愛玲的《怨女》。直到它的出現
三
《余秋雨散文》。
對,就是它。我在前面不惜花大篇幅絮絮叨叨,就是為了給它拋磚引玉。它是我遇到的第一本可以使我完全靜下來一個字一個字看進去,并且圈圈點點,最后忍不住再把喜歡的那一篇再看一遍的書。
書中的第一篇名叫《一個王朝的背影》,是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一篇。它通過承德避暑山莊這一切入點,主要介紹了康熙,并對他大加贊賞,順下去提到了雍正、乾隆等帝王,貫穿在文章中的線索是對文化的一種認知:文章初是寫作者自己與人們對清朝和滿族的態度,隨后是康熙去無形的長城木蘭圍場打獵,去山莊避暑,接著寫這位滿清皇帝精通漢文化卻又醉心西學。后來,明朝的許多文人開始認可清朝,但有的繼續斗爭,因此有了雍正的《大義覺迷錄》與之后盛行的文字獄。有一句話說得好:政治軍事,不過是文化的外表罷了。一語中的。文章的結尾寫的是清朝滅亡,王國維先生拖著辮子自盡在清代皇家園林里。作者說,他贊同陳寅恪先生的說法,王國維先生是死于一種文化: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,為此文化所化之人,必感苦痛,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欲宏,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是的,王國維先生祭奠的該是整個中國文化,清代只是他的落腳點。我突然想到了海子,不知道為什么,就是想到了他,還有那段鐵軌。理想主義的他們,當現實距離理想過于遙遠時,寧愿選擇死亡作為重生。
文章的結尾我非常喜歡。一個風云數百年的朝代,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,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,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。完美的總結。
讀罷全文,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涌上心頭,孰是孰非,是愛是恨,歷史自有公斷。我恍然發現,文章的語言并不見得有多么優美,卻著實產生了一股力量,扣人心弦,讓我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看風云變化,看潮起潮落,看著清朝的背影走近,又走遠。我意識到這是文化的力量。比起那些小說,我似乎更適合通過這樣一篇文章來了解一個人,一個地方,一個時代,一種情懷。我很快樂,我很充實,我很滿足。這樣的文字,一樣可以激蕩我的靈魂,好像黑暗中的一把火劃破了夜的堅固,劃破了心靈的沉寂。
以這樣的方式,我與作者一起抱愧山西,目睹天一閣流傳下來的故事,與阮籍嵇康相談,還去陽關看雪,跟著信客送信從中我學到了很多歷史的細節,又了解了作者自己的故事。這樣豐富的大餐,怎能不讓人激動?
但是好東西要細嚼慢咽,囫圇吞棗可不行?催@本書的進度很慢,因為篇與篇之間毫無關系,不會像小說那樣只是往下連。也很奇怪,通?赐暌黄,我總會過幾天才看另一篇,每次都這樣,并不是刻意,而是身不由己。也許,內化需要時間。
我可以感到作者的智慧有一小部分成了我的智慧。高考的作文固然要看,但那些文章的智慧本來就不完整,又因為是考場作文而打了折。我應該從源泉處汲取我需要的泉水。希望有一天,我也可以下筆如有神,可以文不加點,可以將各種素材玩弄于股掌之中。
然而有些東西是我內化不了的!都乐短,這個標題一開始就覺得奇怪,讀后更納悶。文章通篇講的是作者移居上海,考上海的中學,還提到叔叔與外公的矛盾,大姨媽并不好過的生活以及父親與同事比孩子學習成績等事情,然而我實在想不出其中有什么聯系,至于這個祭侄貼,只是叔叔在書店買的一本字貼,為什么要用它作題目呢?滿肚子問號。革命尚未成功,我仍需努力。
《余秋雨散文》讀后感1000字
曾經讀過余秋雨的許多散文,而讓我時時不能忘懷的一篇就是《垂釣》了!洞贯灐肥怯嗲镉攴驄D在海參威的見聞,情節十分簡單。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,因為自己的喜惡,胖老人在釣繩上“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”,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,次次都會掛著六條小魚,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、起鉤,從來沒有落空,落日余暉的時候,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;瘦老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了,他的釣鉤只有一個,而且“碩大無比”,即使沒有大魚上鉤,他都倔強地端坐著,等著“暮色蒼茫”了,“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”。
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,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。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缽滿,快樂的“腳步如勝利者凱旋”。瘦老人雖然“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,但他畢竟魚桶空空,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,孤獨地守候!
余秋雨在散文中說道”一個更加物質,一個更加精神“,”一個是喜劇美,一個是悲劇美“,”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,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類“。的確,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,皆因為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,讓旁觀者更覺況味無窮。
也許有人認為胖老人是追求物質而胸無大志,隨遇而安,渾渾噩噩地過著小魚生活的現實主義者;瘦老人則是一個追求完美、志在高遠、鍥而不舍的理想主義者。然而,從生活的角度而言,我對胖老人的做法是報以贊許目光的。生活追求需要積極向上,卻要有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的智慧,不容許有盲目和好高騖遠的僥幸心理,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客觀條件,鉤小灘淺,他不妒忌瘦老人釣鉤的”碩大無比“,也不去打擊他的執著,即使在”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,快樂地朝我們扮了個鬼臉,卻連笑聲也沒有“,怕的是驚擾了瘦老人的釣魚夢,他的這份平常心,使得他非?鞓。也許,他一輩子都釣不上大魚,但是在他面對的領域里,他,的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優勝者。
瘦老人無疑是許多人認為的完美形象,他的身上有著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的壯士之美。他的釣魚鉤”碩大無比“,可謂大矣,”在他眼里,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,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舍標準和堂皇形象“,”夕陽照著他倔強的身軀,他用背影鄙視同伴的淺北,瘦老人是唯大魚不釣的,他在淺淺的水域里等待大魚上鉤,儼然一副姜太公釣魚,愿者上鉤的情形,他在苦作者:錢毅偉苦地單相思久久不愿上鉤的大魚之余,卻沒有實際地分析自己所處的客觀條件,倘若他向大海深處更進十米、二十米,或許就有機會擁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獲,“碩大無比”的釣鉤上掛著他夢寐以求的大魚兒。只是,他自視清高,鄙視胖老人的滿載而歸,卻不曾想付出哪怕一點點智慧和艱辛!他的盲目執著在淺淺的沙灘邊顯得格外蒼白,讓觀者體味到他的孤獨和單保。
人生何嘗不是這樣,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,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,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并不能顯示崇高,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,發現自己,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,才會象胖老人一樣,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鉤、起鉤,而且次次都是滿滿的六條活蹦亂跳的魚兒,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!
優文網歡迎您轉載分享:http://www.aid-ent.com/zw/22368.html
上一篇:《毛澤東著作》讀書筆記3000字